史詩《瑪納斯》再放光彩(主題)
中國文化報實習記者 王偉杰
(相關資料圖)
在日前舉行的第九屆瑪納斯國際文化旅游節(jié)上,作為壓軸演出劇目,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歌舞團(簡稱“克州歌舞團”)帶來的歌舞劇《瑪納斯》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。這是克州歌舞團以歌舞劇的方式對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《瑪納斯》進行的“藝術新編”。
近年來,史詩《瑪納斯》相繼被改編成歌劇、舞劇、歌舞劇、彈唱等藝術形式,與多種藝術形態(tài)不斷融合、相互呼應,這對于保護、傳承史詩《瑪納斯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探索史詩表達的創(chuàng)新形式
“史詩《瑪納斯》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是順應時代發(fā)展潮流的。史詩《瑪納斯》共8部18卷、32萬行2300萬字,一個月不眠不休也唱不完,在生活節(jié)奏很快的今天,很少有觀眾有時間去如此欣賞《瑪納斯》。另外,作為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,真正了解熱愛《瑪納斯》的觀眾相對較少,只有進行創(chuàng)造性轉化和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,才能實現活態(tài)傳承。”克州歌舞團黨支部書記楊花明告訴記者,以歌舞劇形式演繹《瑪納斯》,既能讓更多觀眾了解瑪納斯的故事,也更具有傳播性。
在新疆藝術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張云看來,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外延需要不斷擴大、需要豐富和發(fā)展。“《瑪納斯》無論是被改編成彈唱、二重唱,還是舞臺劇,都需要創(chuàng)作者根據自己的專業(yè)素養(yǎng),對各種元素進行二次創(chuàng)作,這也體現了非遺本身的生命力。非遺能夠延續(xù)千年就是因為它不斷順應時代的發(fā)展,傳承方式不斷豐富。”張云說。
改編要再現史詩精髓
從1984年史詩《瑪納斯》第一次走出草原、走上舞臺,到此后“擁抱”二重唱、合唱、彈唱、歌劇、舞劇、歌舞劇等,數十年來,《瑪納斯》不斷以創(chuàng)新的姿態(tài),從帕米爾高原走向更廣袤的遠方。
然而,將史詩語言轉變?yōu)槲枧_藝術語言,并非易事。在創(chuàng)演歌舞劇《瑪納斯》的初期,主創(chuàng)人員專門赴農牧區(qū)進行了40天的采風創(chuàng)作,對當地民間藝人進行訪談錄音,并搜尋符合9世紀風貌的服裝、道具,以期傳承“原汁原味”的《瑪納斯》。
《瑪納斯》講述的是柯爾克孜民族英雄瑪納斯家族的傳奇,人物眾多,線索復雜,改編難度大。為此,主創(chuàng)團隊選取史詩的精華部分,構成一條完整的敘事線索。同時,敘事增添了邏輯性、連貫性和靈動性。故事可以是按時序推進,也可以穿越時空。舞美設計則主要遵循真實的歷史記載和“瑪納斯奇”(傳唱《瑪納斯》的民間歌手)的傳唱,結合現代柯爾克孜族生活的草原、雪山、湖泊和氈房,將9世紀的生活場景呈現在舞臺上。
“史詩《瑪納斯》中描述的人生禮儀、生產知識一直傳承到今天。比如瑪納斯大婚的場景展示了柯爾克孜族的民間傳統(tǒng),婚禮中各種競技比賽以及徹夜的歌舞表演,今天依然在傳承。歌舞劇《瑪納斯》非常到位地還原了柯爾克孜族的民俗,展現出其中蘊涵的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精髓?!睆堅普J為,這部歌舞劇在提煉史詩《瑪納斯》特色的基礎上,運用符合當代人審美的方式,突破了不同領域開展文化交流的壁壘。
關注文化語境才能持續(xù)創(chuàng)新
“《瑪納斯》史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。我們把柯爾克孜語翻譯成漢語,讓各民族都能看懂聽懂《瑪納斯》,還準備拍攝成電視劇與觀眾見面。”楊花明說。
在張云看來,用當代藝術的形式來演繹《瑪納斯》,要關注文化語境,需要耐心打磨。“非遺最大的特點是人的勞動和創(chuàng)作,史詩《瑪納斯》在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的過程中,也要指向人性,體現史詩中的感知、情感、想象、意志等文化特質。”張云表示,無論是用哪一種藝術形式進行表達,都要尊重其知識形態(tài)、文化形態(tài)以及遺產形態(tài)的完整性和其中的非物質內容,進一步傳播史詩的精髓。
“老百姓需要的精神文化是建立在自我之上的內心追求,這就要不斷提煉史詩中的文化表征和文化基因,在創(chuàng)作時才能更好地融入,進一步發(fā)展?!睆堅普f。
關鍵詞:
Copyright@ 2015-2022 海峽包裝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: 皖ICP備2022009963號-10 聯(lián)系郵箱:396 029 142 @qq.com